咨询热线
189 4898 1156地址:佛山禅城区玫瑰大街27号17-18铺
工作 时间
周一至周五:9:00---17:00
周六、周日:9:00---14:00
电话:0757-8313 5539 QQ:1184708268
听力知识
听力检测方法
纯音测听
纯音听力计(pure tone audiometer)是利用电声学原理设计而成,能发出各种不同频率的纯音,其强度(也就是声压级)可以调节。通过纯音听力计检查法不仅可以了解测试耳的听力敏感度,估计听觉损害的程度,并可以初步判断耳聋的类型和病变部位。
纯音听阈测试包括气导听阈及骨导听阈测试两种,一般先测试气导,然后测骨导。检查通常从1000Hz开始,以后按2000Hz、3000Hz、4000Hz、6000Hz、8000Hz、250Hz、500Hz顺序进行,最后在对1000Hz复查一次。以下是由美国ASLH协会推荐的纯音测试流程图:
1.气导纯音的检测步骤
纯音听阈测试的标准手法有上升法和升降法两种。下面主要介绍上升法:
1) 开始测试时,所用测试声的升级应比上述"熟悉试验"中测试耳刚能听及的听力级降低10dB,即若原来的听力级为1000Hz 30dB,则给出的声音应当为1000Hz 20dB,受试者表示能听到测试声时,以10dB一档逐次下降,直至测试耳不能听到为止;
2) 以5dB为一档逐渐增加音量,至受试者刚能听及;
3) 将听力级降低10dB,若此时不能听及,则再以5dB为一档逐次增加,至测试耳刚能听及测试声,纪录此时的听力级。如此以"降10(dB)升5(dB)"规则反复测试5次。如在此5次测试中受试者有3次在同一听力级作出反应,即可确定该听力级为测试耳之听阈,将此纪录于纯音听阈图上;
4) 和其它图表一样,气导纯音听力图用标准的符号来记录。通常右耳阈值用红色的 ○ 标在相应的频率与听力级交叉点上;左耳则用兰色的 × 标记,然后分别将右、左耳的标记连接起来。
升降法和上升法基本相同,但以"升5(dB)降5(dB)"法反复测试3次,3次所测听力级之均值为听阈。
2.骨导纯音的检测步骤
骨导测听的目的为了检查耳蜗的敏感性,帮助判断究竟是感音神经性聋还是传导性聋。
1) 骨导纯音测试是将一个特制的骨导振荡器(如图),放在耳廓后的乳突部(如图),注意测试时,必须将耳机移开,以免影响骨导测试的准确性。
2) 骨导测试的具体步骤与气导相同,即依次递减10dBHL直到患者听不到为止,然后依次递增5dBHL直到发现阈值;
3) 在骨导听力图的记录中,不用噪声掩蔽的右耳阈值用 < 符号标记,左耳用 > 符号标记,所标部位是在显示频率的竖线侧。
传递过程中损失了。
声阻抗测试
声阻抗测试:声阻抗-导纳测试法(acoustic impedance admittance measurements)是客观测试中耳传音系统和脑干听觉通路功能的方法。国际上已日渐采用声抗纳(immittance)一词代替还在使用的声阻抗-导纳之称。当声波传到鼓膜时,一部分声能被吸收并传导,称声导纳;一部分声能被阻反射回来,称声阻抗。中耳阻抗越大,声导纳越小;或者说声能传导越小,反射的越多。所以,从反射回来的声能可以了解中耳传音功能情况。测知这种声导纳(又称声顺)和声阻抗变化的仪器就是声阻抗-导纳测试仪,临床用于:诊断中耳各种传音结构的病变、咽鼓管功能检查、感音神经性聋与传导性聋及精神性聋的鉴别、响度重振的有无、面瘫的定位、耳蜗与蜗后病变的鉴别、以声反射客观估计听阈等。它可补充甚至纠正其他听力检查法的不足,但不能取代,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判断。
电反应测听利用叠加平均技术记录听觉系统声诱发电位,判断听觉系统功能状态,分析耳科和神经科的某些疾患。电反应测听检查除对噪声环境有与纯音测听的同样要求外,还要求检查环境的电学屏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电学噪声对电位记录的干扰。
听性诱发电位测试
当一定强度的声音刺激听觉器官时,听觉系统就会发生一系列的电活动。称为听性诱发电位(AEP)。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将其记录、叠加、分析、保存或打印即为听性诱发电位测试。
对这些听诱发电位(AEP)的分类和命名还没有完全统一,一般以时域,发生源的解剖部位,刺激与反应的关系(是瞬态的还是持续的,是外源性的还是内源性的),和电极位置等来分类和命名。
按潜伏期(时域)分类 常用的分型法是Picton等的按潜伏期的分类法。在刺激后10~15ms内出现的为“早期”(early)或“短”潜伏期反应,包括听性脑干反应(ABR)和在耳蜗电图中记录到的CM、SP和AP。和慢负10电位(SN10),频率仿效反应(FFR)。潜伏期在10~50的成分称为中潜伏期反应(moddle latency response,MLR)。40Hz event—relat—ed potential ,40Hz AERP或40Hz AERP),也在这一时域内。刺激后50~80ms内出现的成分有“慢”、或“长”潜伏期反应(LLR),和晚“late”电位。这一时域内的诱发电位包括N1-P2波,和P300(或P3)波。
对特定成分的各个波的命名,现习惯于用罗马ⅠⅡ,标明ABR的各波,用SP、CM、或AP等反映其本身实际意义的符号代表EcochG中的各个成分,用N1和N2标示AP 的第一个和第二个负峰。在MLR中用P和N表示波的极性,并加0和a、b等标示各波出现的先后次序。而在P300中则是用P 表示为潜伏期限在300ms的主正峰。由于P300是LLR中的第三个正峰故也称为P3。
耳声发射
耳声发射现象的发现是听觉生理学和听力学近20年来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对耳声发的研究是对听觉生理及病理研究的一部分。耳声发射来源于耳蜗,代表了耳蜗内的主动机械活动,并可以反映听觉传出系统的活动情况。目前,对耳声发射的研究工作已不再限于对耳声发射机理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而是进一步以耳声发射为观察了解有关结构的病理机制,为临床诊治有关疾病提供依据。
按是否由外界刺激所诱发,耳声发射可以被分为自发性耳声发射(spontaneous otoacous—tic emission,SOAE)和诱发性耳声发射(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EOAE)。在诱发性耳声发射中依据由何种刺激诱发,又可进一步分为: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ly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 ,TEOAE)、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刺激频率耳声发射(stimulus frequency otoacoustic emission,SFOAE)和电诱发耳声发射(electrically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EEOAE)。

